wwwBet365(中国)VIP官方认证 - 百度百科

首页 >> 精神文明 >> 正文

精神文明

守望稻野,温情传承——忆省农科院“伯乐奖”获得者张凤鸣

2024-03-10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饮水思源”。

自1986年起,黑龙江省农业科-wwwBet365耕作栽培研究所的水稻研究室便开始了水稻育种的科研探索。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张凤鸣老师以其卓越的专业素养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成为了栽培所水稻育种事业的开创者与奠基人。他不仅为我敞开了水稻育种事业的大门,更以其深厚的学识和宽广的胸怀,一路引领我前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发自内心地尊称他为“张老师”,这是对他无私奉献和卓越成就的最高赞誉。

蹲点基层,研发水稻育秧新模式

张老师出生于普通的知识分子家庭。1977年恢复高考,他突破重重阻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东北农-wwwBet365农学系。1982年大学毕业后到被分配到省农业管理干部-wwwBet365任教。出于对农业科研的热爱,1984年他主动要求调到黑龙江省农业科-wwwBet365从事一线的科研工作,师从我国著名水稻专家张矢先生。我刚来到团队时,张老师时常说“作为农业科研工作者要有情怀、有作为”,并以他在方正县永建乡曙光村农户家中蹲点的经历告诫我,要将科研劲头用在国家、农业、农民需要的科技主战场。1981年,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开始研究,1984年省科委确立“寒地水稻旱育稀植万亩千斤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项目,张老师有幸成为了该项研究团队核心成员。在方正县永建乡曙光村农户家中连续蹲点3年,克服重重困难,经历了单项技术攻关,核心技术组装配套等多个试验环节,终使该技术完善,并从该地向全省推广,最终推向全国。该项技术1987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育种和栽培是相辅相成的,从事作物育种必须懂得栽培。连续多年的一线科技攻关,奠定了张凤鸣老师扎实的水稻栽培学基础知识,也为今后“龙稻”系列水稻品种的选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举步维艰,探索寒地水稻育种路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黑龙江省水稻生产迅速发展,水稻生产迫切需要新的水稻品种。为适应新的发展形势,1989年,省农科院党组讨论决定在院部组建一个水稻育种创新团队,张老师担任了耕作栽培研究所水稻育种研究室主任。建立之初的育种目标即为“高产、优质、多抗、广适应性”。当时的省农科院是差额拨款事业单位,科研人员的工资很大一部分需要自己赚取,科研经费更是少的可怜,科研人员常常面临无法开支的窘境。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张老师带领我们团队只能依靠经营少量稻种的微薄利润支撑着水稻育种事业。在双城公正乡民旺村,当时我们租了50公顷繁种田生产水稻种子。但是有限的经费无法满足种地需求,张老师就亲自带领团队人员下田间劳动,春种、夏管、秋收,一干就是三年。经营所得用于补充工资财政拨款的不足,一步一步支撑着将水稻育种研究坚持了下来。水稻育种的重中之重是亲本的选择和组配,选配性状优势互补的亲本是育种的关键。由于黑龙江省特殊的寒地生态环境,栽培的水稻全部是早熟粳稻。从南方引入资源不能适应环境,水稻品种绝大多数含有日本水稻的血缘,种质资源遗传基础狭窄,在亲本的选配上可利用的性状多优互补的亲本少,因此选育出具有突破性的水稻品种较难。为了创造新的变异,张老师带领团队人员几乎每年遍访吉林省、辽宁省和黑龙江省各水稻育种单位,引入最新的种质资源,进行适应性种植及性状评价,有目的的进行亲本的组配。为了在有限的试验田内尽量多的种植育种材料,张凤鸣老师一改传统单一的系谱法选择方式,采用低世代混合法选择,高世代系谱法选择,在有限的经费和有限的试验田中平衡取舍,将育种效率做到了最大化。

无私奉献,甘当团队铺路石

水稻研究室是一个奋进的团队、包容的团队、开放的团队。张老师总是将目光放在团队未来的发展上,特别重视人才培养,不计较个人得失。我刚毕业来到水稻研究室工作时,就同时考上了东北农业大学的全日制统招博士研究生。张老师了解到情况后,鼓励我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并帮我研究制定了工作与学习两不误的计划。2009年,我顺利完成了博士学习。为了使团队永葆青春,张老师还分别引入东北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等院校知名学者的博士、硕士毕业生充实到团队中,最大限度发挥每一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团队还加强与沈阳农业大学、中国水稻所、中国科-wwwBet365遗传发育所、中国科-wwwBet365上海植生所、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国内一流农业院校及科研机构合作,不断提高团队的科研水平。2016年,离退休还有不少时间,张老师就选择了传帮带,将团队的接力棒交到了我手上。2019年团队以“寒地优质、多抗、广适性品种龙稻18的选育及应用”为题申报了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张老师是龙稻18选育的主持人和第一育成人,为了培养年轻人,为了团队更好的发展,在申报过程中,他毅然推荐让我主持申报奖励。这种甘于让贤、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地影响着我,鞭策着我不断向前。

不断进取,龙稻香飘黑土地

黑龙江省优质米栽培的自然优势明显,且育种研究起步较早。1990年和1994年,黑龙江省进行了两次优质米评选,分别评出了优质米。2000年以后,黑龙江省实施了良种化工程,以招标的形式每年进行一次优质米评选。这也更坚定了张老师及带领的团队的信心,“优质米必将是黑龙江省水稻育种的发展方向”。我工作后一直跟随张老师做水稻育种,他那扎扎实实,踏踏实实、求真务实的科学家精神一直感染着我。那时每到水稻生长季,张老师干得最多的事情就是下地看材料。时常是张老师走在前面,我跟在后面,“迎着曙光、顶着骄阳”。他常告诉我,在生长季没有比下地看材料更重要的事情,要想培育出好品种,必须扎扎实实干,达到对材料“痴迷”的状态,对于亲本、后代材料的特征要熟记于心。在稻田走出的每一步坚实的脚印,都转化成了团队的“成果”。从2002年审定第一个品种龙香稻1号开始,每年团队都有新品种通过黑龙江省品种审定。目前,由我们团队主持审定的“龙稻号”水稻品种已达30余个,其中省良种化工程优质中标7个,超级稻1个,育成品种累计推广面积1亿亩以上。

在30余年科研实践中,我们团队在张老师的带领下,获得了一个又一个的“第一”:

2006年主持了黑龙江省第一个水稻研究的农业部“跨越计划”项目;龙稻3号在2007年北方粳稻优良食味米品评中食味第一,并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龙稻5号被农业部认定为首批推广的超级稻,2008年农业部专家组在延寿县实测产量达802.4公斤/亩,刷新了寒地水稻高产纪录,2010年该品种获得了省政府一等奖,实现了耕作栽培所建所以来省政府一等奖零的突破;2013年审定推广了被同行认定为黑龙江省最好吃的品种—龙稻16;2014年审定推广了黑龙江省首个国标一级米—龙稻18,从此“龙稻号”成了高产、优质水稻品种的代名词,栽培所也成为了省水稻育种的中坚力量……张老师的成绩也得到了同行的普遍认可,分别担任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哈尔滨综合试验站站长、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稻类专业委员和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稻类专业委员、北方稻作协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水稻学科后备带头人等,并先后获得了省政府特殊津贴和国务院特殊津贴,并多次被评为省农科院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作者。1994年,被评为省政府精神文明标兵。2010年,中国作物学会水稻产业分会将首届“中国河姆渡稻作科技突出贡献奖”颁发给了他,另三位获得者分别是湖南的袁隆平、赵正洪和中国水稻所的钱前。面对荣誉,张老师没有止步不前,而是继续带领团队孜孜以求,不断进取。退休后的张老师被团队返聘,现仍在水稻育种的科研路上继续努力前行,为守护好黑龙江这个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贡献自己的力量。张凤鸣老师一生都奋战在农业科研最前线,持续践行着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远大理想和初心使命,祝张老师身体健康,也特别感谢无数像张老师这样的农业科研工作者、农业科学家为国家粮食安全、乡村振兴默默的付出、无悔的奉献!

图片

XML 地图